interview|Cacao Mag

人物專訪|Cacao Mag|2020|文:Kuo sinsin|攝影:Lo Pin Ting




摸著這些陶器、餐盤,手作的粗糙感,有點不完美的感覺,是王怡方刻意留下的殘美讚嘆。她從做陶過程中破掉了、各種燒壞,那些零碎失敗的部分帶來啟發。陶藝師一職無法概括她所有的創作,她更喜歡說自己是做東西的人。離開量產的製作方式,只透過她的手,享受做東西的過程,把玩著每個獨一無二的,屬於自己才能做出的物件。她說美麗而恆久的東西,通常都是從意外開始。





從產品設計到做陶、做拼貼、做畫、甚至泡茶,對我來說我就是一個做東西的人。大學時候有一陣子我很愛做烘焙,還有想過開一家麵包店,我去輔修餐飲系的烘焙,因為它也是從零到有可以自己完成。可是後來就發現,烘培就算是一模一樣的材料,只要做的順序顛倒或加錯配料,它出來的成品就會不一樣。但我是比較憑感覺做事的人,每次做出來的餅乾都不太一樣,這好像沒辦法自己開店;但同樣的,放在陶藝的領域時,每次東西做出來都不太一樣,反而會覺得很開心,因為每一個陶器都是限量版。

剛開始接觸陶藝時,因為陶不像3D建模,建模會有一個標準,這讓我蠻痛苦的。這要回朔最早,我在產品設計公司上班,多偏向電子產品像是音響、電腦螢幕、筆電等等,需要用3D建模才能完成。我從小時候就很喜歡「動手做」,很喜歡做工的事情,但在設計公司就沒辦法做這件事,加上3C產品就是很大量、一直汰換的,我很難接受自己做這樣的物品,好像看到世界某個角落,會有廢棄的塑膠螢幕殼堆積成山。

那時每週一次下班後,我會去陶藝教室做陶,像金屬、玻璃,必須透過工具在高溫狀態下塑型,但陶是可以直接用手雕塑的,再透過燒製去做成永久性、不會改變的東西。陶,不管是材質、製作過程的變化性都蠻適合我的,但也因為它的變化性使得失敗機率也很高,有點像是在磨練心志,到後來我其實不太會去預設最後燒出來會是怎麼樣。我很喜歡這個過程,而且它從零到有,可以是我自己一個人完成,這樣的做事方式比較適合我自己,才決定從這個材質去專研。

我覺得就算是一模一樣的東西,用手跟機器做出來一定會不一樣,我不想用很精準的工廠開模,我寧願開模也是用我自己手工的方式開模,那些很細微的東西,可能在線條、顏色、質感各方面,但是觀者會看得出來。陶就是誠實的,會記錄你做的過程中的情緒和施力。




不用害怕它的失敗,反而要很珍惜它的變化性,要去利用它

比如我這次想要做一席茶具,可能要有高有低,器具的大致的大小,會先有一個想像畫面在腦海,但真正在捏的時候,我都是一個土量,幾乎不用工具,手捏完再用美工刀慢慢切削,形狀是我在製作過程中,一邊切削一邊修正出來的。

像這些茶具、花器都是這樣手工產出,可能有邊緣不規則或是破洞的,有可能是在修坯不小心弄破的,但後來我決定把它保留住,修一些細節、把邊緣修滑順一點,之後出來的效果大家很喜歡;甚至有時候是你覺得已經失敗了,但是做了很久,覺得很可惜決定還是去燒燒看,從實驗當中保留這些不完美,才看到了更多本來自己也沒想到的美感視角。

一般來說保險起見,是要有一個厚度比較好製作,燒製上也比較不會變形,但我就是很容易做一做,忍不住越修越薄,每次都覺得這樣就夠了,又會覺得還差一點,在修坯的龜毛,造就它線條獨特的一個過程;我的作品也會在上面看到一些金彩,可能比較童趣或大膽,不是一般工藝家會想在上面做的,像是數字符號、大眾流行文化,用比較隱晦的方式呈現,像我刻上530就是我想你。

關於陶藝,我覺得我還有很多進步空間,還是會去看別人的展覽,也會和藝術家老師討論。像我現在是完全純手工修坯,連轉盤都沒有用,所以我的蓋子可能就沒有那麼圓、那麼合,我一直在想那我要不要照他們的做法去做?可是就可能會很像他們的東西,不同的做法會影響到成品。我還是想能不能用我的很笨的方式,透過練習把它做得完整、實用上更好用。

 



選擇手工就是要把它做到極致,既然我跟不上它們的速度,那我就很慢很慢

最慢曾經三個禮拜只做一件物品,日夜都沒休息。但是想想陶藝也快不起來,土不能放太久,過程中的塑形、乾燥、修坯,素燒要一天以上,到釉燒、釉上彩,最快也要一兩個禮拜,而且燒窯有個規矩是放滿了才燒,就像很多拍電影的人說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是在等待,陶藝也是。

我很愛看電影,也很愛在做陶時聽音樂,喜歡看蔡明亮的片,可以看得津津有味,因為看他的電影就是要有耐性、沉得住氣,這種緩慢的鏡頭會逼你看一些你平常不看,不會注意的東西。以前在日本常在圖書館看電影,平常陶窯關的時候,就瘋狂看電影,曾經一個月看四五十部,看法文電影而字幕是日文,那時候也跟不上字幕,根本不知道在看什麼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看太多法國電影,連發表作品時,老師都覺得發表的很像法國電影。當然我也喜歡侯孝賢、是枝裕和等等風格電影,這些都淺移默化的放進我的作品裡。

真的蠻少做陶做到倦怠,比較心情不好有可能是我把東西修到弄破,覺得自己很笨,但大部分都是很享受那個過程。我的房間有小陽台,種很多植物,平常做陶做累了就會在陽台看那些植物,看它們長高、看著它們的每天的進步,理解它們的情緒及個性覺得很奇妙,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慢步調。

我大部分的陶藝造型,都是下面輕盈上面實體感,我的想像就是像植物,或是母親懷孕的形象,他們都是有點反地心引力在往上面成長的,生長的感覺,是我蠻喜歡的造型;其實很多也很像果實,例如地瓜、結果的造型。作法不是要求精準跟細膩,而是有趣跟變化,實驗各種燒製方式,發現不同土的質感,去將感覺到的情緒具體化,跳脫本來做產品設計的觀念,試著用陶塑建構出自己的世界觀。




Q:當自己就是一個品牌時,你會怎麼規劃自己的商業模式?

E:一開始設立粉專的時候,我就有在想要怎麼取名字,去看很多做陶的牌子,我覺得我好像除了陶,還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,所以我以我的名字為主,比較想要呈現我的世界觀這件事。不侷限在陶瓷作品,甚至它只是我的生活方式,像我自己喜歡的藝術家都有做很多種素材,如:野口勇本身是日裔美籍雕塑家,作品以石材為主的大雕塑,他在晚年比較常待在日本,他和當地工廠合作,設計了一系列燈的雕塑,也做了很多家具。

我以後也不會想侷限在某一個材質或領域上,我很喜歡他的作品,可以讓我看到一個世界觀。商業模式是名字底下,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品牌,是一個「有趣的人」的感覺,你會對這個品牌產生好奇。


Q:小時候、求學階段有被哪個品牌影響到嗎?

E:魔岩唱片算嗎?因為哥哥的影響。我有一件作品是刻中文,就是為了紀念我聽了二十年的一張魔岩專輯,在1998年有一場巡迴演唱會的專輯,我從國小聽到現在,我從作品的底部刻下每一首歌的歌詞直到ㄉㄧㄥㄉㄨ,裡面的歌像是陳綺貞、張震嶽、順子的音樂影響著我。

Q:是什麼品牌或商品的愛用者嗎?或最想合作?

E:三宅一生。因為在日本可以買到便宜二手的才開始接觸。我的穿衣風格大多都是one piece,因為我很懶得穿搭,要舒服為主,所以大部分都是寬鬆、活動力高的。撇開三宅一生的設計,原因是它真的很好穿、很好整理,也符合我本來的生活方式。

Q: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或廣告?

E:最近三宅一生和平面設計師田中一光合作的新系列「植物園」很可愛。三宅一生說過,他一生的創作是想要塑造一個漂亮、充滿活力,沒有哀傷和憂愁的世界,源自小時候經歷過核爆。很感人,這讓我想到我在多摩美求學時,有一個很喜歡的老師,他作品最主要是銅雕大作品,造型很像天空之城的感覺,有一個大動物,裡面有精細的造型。有一次在居酒屋跟他聊天,他聊到他會成為藝術家的契機,是因為他小時候學校的每日廣播,會說今天是歷史上的哪一天,他聽到他生日的那天是美國第一次試爆氫彈,這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。我那時候好像聽懂了他的意思,回到前面說三宅一生的經歷,我就覺得他們那樣的時代背景、經歷過的事件,有著相同做東西的意志,會持續一輩子的。每個人建造了屬於自己的世界,這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。